中金资本等机构负责人:市场处在低点,但也是新兴技术的起点和产业变革的拐点
界面新闻记者 | 黄景源
界面新闻编辑 | 彭朋
在9月8日召开的全球创业投资大会上,中金资本董事长单俊葆表示,尽管市场处在低点,但也是新兴技术的起点和产业变革的拐点。
今年上半年,私募股权市场持续遇冷,募资、投资、退出全面承压。基金募集数量同比下降49%,投资案例数同比下降38%,退出进程放缓,A股IPO案例数同比下降74%。
单俊葆指出,在科技成果转化众多领域,中国已经从过去的“跟跑”到今天的“并跑”,在一些领域开始出现领跑。他预言,市场低迷期,大量资金会错失投资优质资产的机会,私募股权投资在估值重构的时候将会是好的时机。
在日前举行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,上海宣布将组建目标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,基金期限长达15年。在管理方式上,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(下称上海国投)将牵头组建国资控股的市场化基金管理平台。
至此,上海国投下资金管理人在管基金共13只,包括此前官宣的三大先导产业基金等5只旗舰级母基金,还有上海创业引导基金、产业赛道子基金、并购基金等。
上海国投总裁戴敏敏表示,目前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300亿元,管理规模1700亿元,明年预计超过2000亿元。已投资硬科技企业近2000家,其中三大先导产业占比超过90%,投资金额近1000亿元,投早、投小项目超过1600个。
“耐心资本是支持科技创新,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柱。”戴敏敏表示,科技创新往往风险高、投入大、周期长,耐心资本具有坚持价值投资、投资周期长、能够逆周期布局等优势,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,支持企业在研发、创新和市场培育上的长期投入。
同时,还可以优化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,降低市场短期波动和投机行为带来的不稳定性,提高投资环境的可预见性,吸引更多长期投资者进入市场。
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坦言,当前短期资金资本较多,但长期资金资本较少。美国等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机构投资者构成更为丰富,养老金、大学捐赠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占比高于中国。美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合同期通常在十到十二年之间,而国内一般长的有七到八年,短的只有三到五年。
事实上,壮大耐心资本既需要政府规划引导,科学政策支持,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,微观主体努力。
戴敏敏指出,在这个过程中,国有资本既体现了政府宏观层面的政策意图,又遵循市场化的运作机制,已经成为国内耐心资本的压舱石。
界面新闻了解到,截至2023年,国内各级政府积极“投早、投小、投硬科技”,全面布局投资、天使、科技成果转化、创投、产业等各类基金,投资基金数量超过2000只,目标规模约12万亿,已认缴规模约7万亿。新设基金中,国资出资占比已超过80%。
“国有资本要从投资、接续、退出等方面助力耐心资本落地,陪伴企业跨越周期。”戴敏敏表示,上海国投目前管理的千亿规模主力基金,存续期都超过12年,有的到15年。在退出端,正与一流的金融投资机构、产业龙头、上市公司加强合作,加快布局并购基金。
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,全球创业投资大会已集聚2000个初创科技项目,将举行路演并遴选出100个项目。在当日活动上,多家创投机构代表探讨了大变革环境下的科技创业投资趋势、现状和策略。
君联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家庆直言,市场变了,不是简单的周期性问题,而是范式的变化,即生存环境剧变。因此,投资机构的角色定位也要改变,既不是金融,也不是科技创新,而是服务。
“能不能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,成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,这对于基金管理行业或者金融投资机构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。”李家庆说。
李家庆指出,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建设和发展,无论政府、企业、机构,都需要保持长期心态。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连续的、长周期的、复杂的、高风险的事情,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财政资金,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创投行业。
“中长期我们特别有信心,中短期我们基本不看,看也没用。”就投资策略而言,李家庆建议,要更加注重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回报。投资过程要更精细化,投早、投新、投硬科技,花大量时间精力陪伴企业长周期的成长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责任编辑:何松琳